close

【寫手李逸少/高雄隨筆】高雄有許多城牆古蹟,但說起「威震天南」,我想,高雄人一定會想起「旗后砲台」吧。位於旗津區的「旗后砲台」是少數保留較為完整的城樓建築,雖然砲台部分在日本撤離台灣時已經被拆除了,但整體說來,基本的「目」字形建築還是相當完善,而城門口的八字形特色也完整保留,城門上的「威震天南」四字只剩「天南」二字保留,但從古資料中,後人推測另二字應為「威震」。

今年雙十連假,酒徒來到旗后砲台,也許是因為當天天氣有些陰,所以氣溫並不高,在這個充滿歷史風情的地方,站在城牆上,徐風吹來,還是很涼爽,從這個位置,可以看到整個旗津海灘和旗津老街,其實可以想見,當時為何清政府要在此建立砲台。【遊記】高雄旗津-旗后砲台~威震天南,中西合併的砲台

由高向下看的美景

▲▼從砲台俯瞰的美景【攝影/李逸少】

旗津海灘

說起砲台的建立,其實挺有曲折的。西元1876年,清同治13年,牡丹社事件發生,日軍以琉球漂流難民被殺事件為藉口登陸恆春,為了打狗港整體安全,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臺加強海防,沈葆楨來台後,依地形高度督造旗後(威震天南)、哨船頭(雄鎮北門)兩處砲臺,後再規劃籌建大坪頂砲台,此後,三座要塞成為守護打狗港的戰力防線。乙未戰爭時(1895年),日軍戰艦於旗後外海砲擊,旗後砲台的門額「威震天南」遭到砲彈擊中而損毀。之後,日軍登陸後迅速佔領砲臺。並在1896年1月對於砲臺進行詳細調查及測繪,留下準確的位置圖。日治後期,因應太平洋戰爭因素,日軍將砲台改置成高射礮陣地,二戰後該地區由國軍駐守,後來因現代化的戰爭型態改變,使得砲臺的功能不再而逐漸傾頹。1988年,國軍與市府、民意代表曾就旗後山等軍事空間開放事宜進行協調,將旗後山部分設施及用地拆除交接予高雄市政府,1991年,砲臺開始經高雄市政府進行修復工程,並在1995年正式完工,砲台得以恢復大部分原貌,目前則正式開放民眾參觀,並在2019年升格為國定古蹟【遊記】高雄旗津-旗后砲台~威震天南,中西合併的砲台

旗后砲台為中西合壁式建築,呈「目」字形格局而立,共分為三大區域,北區為操練場,中區為指揮區,南區為兵房,砲台以鐵、水泥、紅磚為主要建材。砲台營門有兩處,一處為正門,另一為側門,正門以中國式八字門為設計,門額橫楣題「威震天南」,兩邊門牆上以磚砌成樣式不同的「」字,營門經修復後,在乙未戰爭被日艦毀損的門額字體則依據古照片「天南」二字恢復,至於所缺二字有兩種說法,一是根據1915年《台灣旅行記》一書,提到其門額為「砥柱天南」;另一說法則是,1972年《留鴻軒詩文集.旗山記》中提到,「營門匾書,威震天南」。而現今的人,可能都比較認可第二種說法吧!【遊記】高雄旗津-旗后砲台~威震天南,中西合併的砲台

圖示旗后砲台介紹

示意圖解釋砲台各部用途【攝影/李逸少】

廣場

廁所

從外觀看,真的很難讓人想到這是廁所【攝影/李逸少】

連接走道

廣場

側門

砲台側門【攝影/李逸少】

威震天南

正門-威震天南【攝影/李逸少】

酒徒是從「高雄燈塔」沿著步道走到砲台,一路上人不多,但一到砲台卻看到許多遊客,看來,應該有許多人是從另一方向上來的吧!看著眼前的建築,雖然已有不少損毀,但從其留下的部份觀察,也可想見當年的雄偉。從城牆上向下望,最明顯的,就是那如同一把劍插在高雄土地上的「85大樓」,而「高雄流行音樂中心」那奇特的六角形造型,也這眺望的視線中,也顯得引人注目。而旗津海灘更是一覽無遺,不過不知是不是天候不佳,海上竟看不到船隻。向砲台後方看,可以看到有名的「海馬天堂路」聽說這是相當多網紅會去合照的景點。

海馬天堂路

海馬天堂路,聽說是網紅打卡景點【攝影/李逸少】

來張自照

海天一線

側門

來幾張自拍照吧!【攝影/李逸少】

旗后砲台,保有相當完整的中西合壁式建築,可讓人想見當時的原建築是如何氣派,而且位於高地,四面皆有美景,可看海,也可看城市,在其上享受著清風吹拂,可真是愜意,可說是來旗津時,必來的景點之一。

地址:高雄市旗津區旗後山頂

開放時間:24小時

地圖:

arrow
arrow

    高陽酒徒-李逸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